历史上的犹太人战斗力有很大的起伏,他们一度是埃及法老手下最强悍的雇佣军,也被欧洲骑士和近代西方军人视为战五渣。这种变化和犹太人的定位有关,在犹太人种地的时候(那个时候他们老家的商业还被希腊商人和腓尼基人垄断),犹太人的战斗力就非常强悍;在犹太人充当高利贷商人、香料贩子的时候,他们就成了战五渣。今天的犹太人也没有摆脱这个宿命,以色列没了基布兹军户和东欧军事移民后,战斗力就下滑得很厉害,中东小霸王的神话已经摇摇欲坠。 如果你熟悉以色列的著名军人,你就会发现除沙龙外(沙龙家是以色列富农出身,他有一个很大的农庄),几乎所有的以色列名将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那就是他们要么出生在基布兹农庄,要么在基布兹生活战斗过。以色列战神摩西达扬出生在达加尼亚基布兹,拉宾(六日战争时期的总参谋长)参加的帕马尔契就是基布兹农场子弟的学校,指挥过以色列最多秘密行动的巴拉克(也是以色列前总理,恩德培机场行动指挥官,他当时唯一战死的部下就是内塔尼亚胡的哥哥)出生在米斯马哈沙龙基布兹。 展开剩余75%基布兹农庄是犹太人吸收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尝试,也是犹太人耕战结合的产物,我们可以把它看过是以色列的军户。基布兹农庄在巴勒斯坦地区很快战胜了资本主义模式的定居点,成了犹太人对抗原住民的核心,也是以色列军队的摇篮。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的犹太人定居点都被法国顶级富豪罗阿斯柴尔德男爵遥控(他是犹太定居点的主要投资人,所有他投资的定居点管理者都是他指派的),这种定居点的犹太居民无师自通学会了用当地人当佃户耕种,成了二地主,生活质量不错,但战斗力还是战五渣。基布兹农庄出现后,众多犹太人在农庄内农忙种田、农闲训练,还把剩余的农业产品交给帕马尔契游击队、哈加纳(犹太复国主义武装)。帕马尔契游击队、哈加纳的成员平时也分散在基布兹农庄里,它们也吸收了大量基布兹农庄成员。 以色列建国之初,军队的骨干就是帕马尔契游击队和哈加纳,第一次中东战争开战之初以军有28000人,仅仅是哈加纳组织就提供了25000人。基布兹农庄的人数最多只相当于以色列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却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承受了四分之一的伤亡,在前四次中东战争中,基布兹农庄出身的子弟兵最多时占据了以色列飞行员的九成,空军人数的四成;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空军有三分之一的飞行员出身基布兹农庄,1/4的陆军军官也是基布兹农庄子弟,以色列当时的国防部长达扬、总参谋长拉宾也都是基布兹农庄中长大的军人。 在以色列最引以为傲的的前四次中东战争中,领导人都是基布兹农庄子弟。本古里安、梅厄夫人等以色列一半的总理都在基布兹农庄中生活,以色列国父本古里安卸任总理后还主动到萨德博克基布兹退隐,和农庄成员一起在内格夫沙漠的土地上劳动。但到了2000年左右,以色列就实行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把负债20亿美元的基布兹农庄纷纷私有化。今天以色列只有六百多人还在固守基布兹农庄传统,以色列军队中也没了大量基布兹农庄子弟兵。 以色列的另一个法宝就是军事移民,尤其是来自东欧的军事移民。在第一次中东战争前,哈加纳就有三分之一的成员是来自前苏联地区的犹太人。以色列最早的装甲兵、伞兵、工兵等技术兵种的成员几乎全部来自苏联地区,俄语一度是这些兵种的内部语言。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支持东欧地区的犹太人移民到以色列。在1948年到1951年,一共有30万经历过二战的东欧犹太人移民到只有80万人口的以色列。 美国也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时期放开手脚,让国内参加过二战的犹太人参加以军。到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时,人口80多万的以色列已经拥有了10万3000人的大军(2万8000人就是它原有的征兵极限),把5万人阿拉伯联军赶出了巴勒斯坦。美国的犹太军事移民在战争结束后,几乎全员返回了美国。因此在前四次中东战争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是东欧军事移民和基布兹成员。 如今以色列的基布兹农庄已经式微,以色列军队中有的是双重国籍的士兵。因为国内的自由经济政策,以军士兵的薪水只能购买200、300瓶饮料,以军地面部队的战斗力一落千丈,在和真主党的交手中频频失败,单兵素质如今连哈马斯都不如,只能靠着空军的狂轰滥炸挽尊…… 发布于:天津市
|